银杏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告别兴安岭,寻找蒙古族的渊源车辙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383999.html

友情提示:为了让大家能够从我们的文章中更好地感受这次“穿越国境线”细致真情的文字版记录,所有配图都放置在文末,不喜阅读可以直接拉至最后看图说。以后#穿越国境线#游记我们将在每周六中午按时推送,喜欢自驾游的读者可以跟我们多互动。

听说满洲里的动物园有一头大象,整天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不知道电影中的四个主人公最终有没有在满洲里如愿见到席地而坐的大象,但于我们而言,在前往满洲里的路上,听起来就有一种隔世感。满洲里,也是我们#穿越国境线#东北段的最后一站。

在外面跑了已经三周,这是对我来说一段已经足够长的旅程,每天奔袭在祖国最边疆的公路线,穿越不同的地方,对我们仨来说满洲里不止是一个久违的终点,更像是找到某种释放的宣泄口:这次穿越行程的第一阶段终于要迈向地面了。

带着这一份不可言语的激动,在30号6点20分左右,浓雾封锁的江面一片雪白,在旅舍吃完鸡蛋、全麦饼、自家腌的咸萝卜干和玉米粥,和老板娘告别后,我们便在期待和眷恋中离开了中国最北的北红村,这回,我们将一路往西,驶入内蒙。

北红村到满洲里可以顺着激流河走省道和县道,经过根河和额尔古纳。按照高德导航给出的时间我们一大早出发,顺利的话差不多晚上10点可以到达满洲里,但这些偏远地方在导航上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导航给出的预估时间通常不是很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月2日,我重新用高德导航导了一遍路线,发现冬季这条路已经封路。

这就意味着必须向南走国道、加漠公路,然后再绕回国道和国道才能抵达满洲里,绕一个大U型的路线图,整个车程被拉长至公里,要比夏季我们走的路线多出八九个小时。

加漠公路是北部边陲地区的重要路线,当时经过阿尔木进入漠河走的就有其中一段,这条路连接着加格达奇和漠河,曾是中国北极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也是贯穿大兴安岭南北地区的干线。现在冬季一下雪,走的只有这条路。

加格达奇不是印度或东南亚的某个城市,实际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区的首府,但打开地图一看,政府驻地居然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

这块平方公里的土地属地权归属内蒙古,行政权却属于黑龙江,东北有不少这种政地分离、一地两权的现象,基本和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和历史遗留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加格达奇位于内蒙古安工院和东北平原的分水岭,四周全是绵延万里的临海,是大兴安岭的核心。

年,国务院设立大兴安岭特区,旨在开发这片林海的资源,区域涵盖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东部,指挥部就放在黑龙江塔河。

命令一下达,八万黑龙江工人开进大兴安岭,修建了无数城镇和一道道铁路,将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等到-年,中苏关系紧张到极点,苏联在边境、蒙古陈兵百万以及架飞机和枚导弹,随时做好开战的准备。

中国考虑到塔河离边境太近,战争一爆发随时有被侵占的可能,综合各方面的考量,最终搬到近内陆的加格达奇。

同时在这个非常时期,内蒙古爆发“内人党事件”,为了进一步稳定和控制局面,根据中央在年颁发的文件,不仅让北京军区对内蒙古实行全面军管,同时将好几个左右旗和盟划到邻省。

经过这次调整,内蒙古自治区面积从万平方公里缩减为40多万,其中包括划入黑龙江林管局的加格达奇。

10年之后,国内恢复平静,国家恢复内蒙古的原行政规划,呼伦贝尔盟重回内蒙古,可是加格达奇在黑龙江的管理下日益壮大,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不可能随意放弃。

导致今天的加格达奇位于内蒙古,却由黑龙江管理,不过黑龙江政府每年要支付一定费用给内蒙古,相当于租了一大块地,加漠公路也因为这一段小插曲变得与众不同。

但这一段还是太绕了,好在夏季有省道、省道接国道供选择,路程和时间直接缩短一半。不管怎么说,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摆在面前,我们一开始想中间必须有一个过夜的落脚点。我们的初计划是到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接壤处—内蒙古额尔古纳暂住一宿。

在省道穿过一座没有拆脚手架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局”牌坊,某种意义上讲,东北之旅结束了,接下来迎接我们的是内蒙古。

在这块交界处,游客的身影明显多了起来,有不少挂着京牌的车辆,说着儿化音的大爷大妈,还有公共厕所和摆摊的小贩,一下子感觉身处内地的某个旅游景点。

只是眼前的内蒙古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书本、图片中的内蒙古本该是万里无垠的大草原,顶上是湛蓝的天空,就和微软的壁纸一样震撼却静谧。

可眼前这条路却是矗立的苍天大树,夹在中间的双向两车道显得很逼仄,再加上水泥铺装路面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坑坑洼洼较多,走了大半天,无聊感已经明显袭来,好在这时一块写着“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闯进了视线。

这是在呼伦贝尔市根河市下辖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多妮娅部落(其实就是一个家族),他们原本生活在密林深处,以狩猎、驯鹿为生。

照他们所说,这片大森林给予生活的一切,穿着动物的皮毛,住着桦树皮的撮罗子,吃着鹿奶列巴,用松针和树皮起火,一度以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方式过日子。

后来进入新世纪,政府一方面为了3万多人的鄂温克族,另一方面也是要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于是将多妮娅部落打造成旅游景点,让游客到此一游的时候可以体验一下原始的部落生活方式,门票也不贵,30块钱一张。

“鄂温克”是这个族群的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敖鲁古雅”则是鄂温克语,即“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说是这么说,他们如今也只有在旅游旺季出来做生意,天一冷还是回到城市中,手机、汽车这些玩意还是有的。

但以今天眼光来看,这个保守和原始部落仍然留有母系社会的影子,他们的女酋长玛利亚·索,拜神的萨满为女性,连我们这次在路边不期而遇的这个多妮娅部落的“多妮娅”也是部落中最老的一位女性的名字。

我们见到她的时候,不会讲汉语,只坐在树屋中安安静静地用手工的方式烤列巴。

这是鄂温克族应对长期的迁徙和狩猎生活所发明的食物,蓬松度比普通面包更加厚重,既方便携带和长期储存,吃几口也容易挡饿。

没吃午饭的我们买了一个,外壳香脆,内部软糯,吃完嘴中还留有鹿奶的淡香。

要想体验一把部落文化,那么吃完列巴就可以去喂鹿了。

这些驯鹿平时都是在动物园见到,哪有机会在原生态的环境接触这些森林的精灵。

当然登门拜访之前必须备上它们最爱的苔藓,才有机会和这些鹿混在一块,它们的体型不小,性格却很温顺,一趴在地上动也不动。

其中有一只饿坏的驯鹿见到我们手中提着塑料桶,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脖子的铃铛摇得叮当响就过来了。

结果吃完一撮还接着要第二撮,如果你拒绝喂食,它还一直跟在身后老是用嘴凑上来,要是不制止,估计连桶都给你吞下。

等到这只鹿几乎凭一己之力吃完了全部,见着桶里没有了,这才不跟着你,甚至用屁股对着我们,拍照也扭过头,实在是太没礼貌了。

不过内心有一股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祥和,即使这是第一次置身于安静的林间小路、烧着干鹿粪的油桶、偶尔响起的铃铛之中,一点也不觉得陌生和抵触,反倒亲切得舍不得离开。

由于中午只吃了列巴和几块鹿肉,饱腹感到下午逐渐减少,没什么油水的肚子开始在抗议了,再加上阴雨绵绵的天气一下子变冷,总想吃点暖和的东西热热身子,难得前面有人影出没的根河市,便决定停下脚吃碗面。

随便找了一家山西面馆吃了羊肉面后,精神状态有所好转,于是一刻也没耽搁离开了根河。后来在额尔古纳和一位草场负责人聊天才知道,根河居然是中国冷极,虽然地理位置不如漠河靠北,但海拔比漠河更高,所以林业部门曾经测出零下58度的最低温度。

这也解释了当天离开根河的路上见到一根巨大的温度计,这种东西通常只出现在极高温或极低温的地方。

由于天气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这时候的景色有所转变,苍天大树变成针叶林,高度也开始降低,树木之间的间隙明显扩大。

以前总是在地理书中读到,纬度越高和越接近内陆,降水量越少,植物越稀疏,背诵的时候脑海中没什么画面,只有一行行的字。

直到亲眼见到这一幕才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寥寥几字很精准地描述了这一现象,却难以传达大自然的奇妙和震撼,只有不断用眼睛审视一系列的变化,才对这世界产生敬佩之心。

古人真是总结了一堆大道理大智慧,读万卷书是不如行万里路,亲身感受得越多,对整个世界的了解愈加深刻,反过来对自己也有不一样的见解。

有时候这种自驾游看的不仅仅是风景,也是看自己看他人,在特殊的环境中见到和展示另一面。

不过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在一起,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融会贯通学过的知识,看到的不仅是世界的表面,脉络也可以摸出个大概。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正所谓“知行合一”了。

当山坡的海拔逐渐下降,当草原的气息飘进车内,当天空大地抹去限制,毕露无遗地展现在画面中,真正的内蒙古大草原到了。

此情此景,怎么少得了一首动力火车的《当》呢?不得不说经典果然是经典,是允许超越时间和空间留存下来的。

这首歌一响起前奏,我就开始起鸡皮疙瘩,脑海里全是小时候放暑假看《还珠格格》的画面,我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看着我坐在老家老屋的客厅中,天气很敞亮,屋内却很清爽。

头顶吱吱悠悠地转着风扇,吹得桌子上的《暑假园地》一页页地翻动,墙上有几十年历史的挂钟再一次准点报时,外公坐在身后带着老花镜读书看报,这时外婆喊了我一声,不要坐得离电视机太近。

这一切,似乎又重新感受到了。

突然一晃过神,那个小孩消失了,我离家万里,手中握着方向盘,开在没有尽头的公路上。

人生总有那么几个时刻,感觉和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很相似,有好几次,前一秒沉浸在过去中分不清现实还是幻象,下一秒我就这么长大了。

在回过神的一霎那,我真的以为再努力一点,用点劲,就可以回到曾经再熟悉不过的时空,回过头应外婆一声。

人类总是试图跨过时间青春永驻,和有限的短暂的几十年时间斗争,在三维时空忤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这终究是徒劳,到最后不还是安安静静地躺在棺材中烧成钙和磷质。

要做的只有珍惜当下,在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中找到永恒的一面。

驶入草原后心境明显变得不同,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放松,我们在一处草原边上的制高点停车拍照,虽然平时不是爱拍风景照,但在路上某些时刻,你的潜意识会无声息的支配着你架起相机,或者拿出手机。

拍照绝对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发明,哪怕是傻瓜,也可以用实体记录这一刻的心情和样貌,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框进10MB的大小中,以JEPG的形式储存。

放飞自我留下一堆不可告人的图片后,就算进入草原的深处了。果不其然,每一条简直是宽又阔的康庄大道,导航预估的时间不断减少,终于在下午提前到达额尔古纳。

额尔古纳,得名于黑龙江右上源的额尔古纳河,这是蒙古族的母亲河,意为“奉献”,全长公里,大致从满洲里流经至漠河,刚好和这次的行进路线有所重合。

城市总面积达到2.89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8.1万,涵盖汉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21个民族,资源丰富人还少,人均占有量特别可观。

据说牧民一家有上百乃至上千亩地,牛羊马以上百头计,国家每年根据草场大小还有额外的补贴,牧民们一点也不缺钱,相反有可能钱太多了不知道怎么花。

另外,额尔古纳是内蒙古纬度最高的县级市,也是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西北部隔着额尔古纳河和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达.11公里,占到中俄边境线的64.4%。

由于两岸的人烟稀少,俄罗斯对这边没有太多的文化影响,牧民继续过着游牧式生活,住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蒙古包。

之前我对内蒙古的印象来自于初中读过的《狼图腾》,草原水丰草美,孕育了一大堆生灵,组成一条完整且可循环的食物链,另一方面暗藏杀机,违背自然道理必须接受自然的惩罚。

以及姜戎在书中提到,“蒙古中东部的边境草原,可能是世界上蚊群最大最密最疯狂的地区”,无论走到哪都躲不开这位嗜血瘟神,尤其是雨水少的夏天,动物必须挤在一起互相用尾巴驱赶,人们只有烧粪、艾草点烟。

好在我们是7月底到的,天气开始转凉,即使没有喷花露水,也没有感受到蚊子大军的热烈欢迎,下车拍照“肆无忌惮”。

稍微遗憾的是由于雨水的减少,途经的草原连一片沼泽湿地也没有,以至于见不到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之家,更多是在草原做游客生意的各路人。

书中策马扬鞭赶牛羊的场景也是没有的,牧民反倒骑着“突突突”的摩托车在放牧,即使这一画面有种说不出来的搞笑和违和感。

但相比马匹,摩托车一拧就启动,一加油就跑,不像备马要装马鞍、马笼头、马镫一大堆装备,再说马会累会病,也要吃喝拉撒。

当然一到冬天,机动车在铺满大雪的草地中无法行进,古老的马匹依然是放牧的可靠选择。

但仅仅通过一本几百页的书了解这么一大块地方,显然有些片面,我一度以为内蒙古只有草原和蒙古包,见不到人影和有规模的城镇,纯粹是与世隔绝的莽荒之地。

实际上,额尔古纳这些旅游城市早就变得现代化,汉人的比例逐渐增多,一部分牧民过起半游牧半定居乃至定居生活,很多年住砖头房,不穿蒙古袍,更不是天天骑马上学。

一进入城区,额尔古纳和三四线城市没什么区别,水泥路铺得平顺干净,路两边是现代化小区,超市饭店出租车随处可见,如果不说是内蒙古,可能误以为在内地的某个角落。

顶多路尽头有片草原,没什么钢筋森林的天空很宽敞,身在其中不觉得压抑,心情谈不上有见到大山大水的激动,就是平和舒畅。

可这样的地方也容易让人感伤,圆圆的穹顶有如无形的保护罩,将底下的人们和外界隔离,几乎固定所有人的生活模式,怪不得出生在此的陈鸿宇写出《理想三旬》这么苦涩的歌词。

别看今天的额尔古纳冷冷清清,在几千年前可是蒙古族的发源地,王公贵胄居住的地方。

最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帝国的前身蒙兀室韦就在河边繁衍生息。清雍正年间,为了巩固这一大片地区的稳定,朝廷沿着中俄界河的额尔古纳河设置了18个卡伦(即“哨卡”)。

如今这些防御性工事早就不见踪影,不过有一部分村庄仍然沿用了二卡、四卡、六卡的地名。

不仅如此,额尔古纳河自古以来有“黄金镶边”的说法,曾经吸引了一大群非法淘金的沙俄势力,直到康熙年间签下《中俄尼布楚条约》,以额尔古纳河为界,驱除对方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后,才交给国家统一开采。

但数千人的淘金队伍没有离开,反倒和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国人结成夫妻,逐渐在额尔古纳的室韦、恩和一带形成现在的“华俄后裔”,这些人也被定为“俄罗斯族”。

本来额尔古纳有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出于时间和地点考虑,我们决定将重点放在车程四小时的满洲里,主要是到额尔古纳的时间比预计的提前不少。

再加上这边天黑都到晚上8点半左右,趁着时间还长,干脆一鼓作气沿着国道和海满一级公路前往终点站。

在东北、西北这些偏远地区,居民聚集区仅有几条街的范围,经常是开过几个红绿灯,和一两辆车打过照面后,突然前后左右只剩自己一车人了。

车窗外全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偶尔有一群群的牛羊马,要么低着头吃草,要么坐在地上,要么发呆摇尾巴,对眼前一闪而过的汽车毫无兴趣。

伴随天空的黑色饱和度越来越高,地平线慢慢模糊,草原、天空和所有的一切融为一体,只有一盏车灯像贪吃蛇不断地侵占前方的道路。

我确信这一刻我们驾驶着千年隼号,在浩瀚无垠的星空中光速前进,直指这一个多月朝思暮想的结局。

以下为图说

▲从北红村出发,一路向西南不久就离开了大东北的黑龙江省,正式进入内蒙古境内,我们这一段东北国境线基本进入尾声

▲大清晨离开北红村,同行的游客这时候都醒了,准备前往下一站

▲这原本是江面和对岸的俄罗斯,当天早上全糊了,什么也见不到

▲从北红村出来后一段时间,天空变晴了,大家的心情也有所好转

▲还没建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牌坊,旁边难得有一处公共厕所,也吸引了摊贩在此摆摊

▲卖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药材和工艺品,估计都不是真的

▲隐藏在路边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多妮娅部落,这个民族也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语言

▲正在用纯手工方式烤列巴的多妮娅,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先在铁锅涂上鹿奶面粉,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添加剂

▲放进最原始的锅灶中加热,烤这个很需要耐心地翻转,不然容易糊,帐篷内也特别热,换成其他人烤一个可能都待不住

▲列巴烤好要20分钟,甜香味,一个顶三个成年人的饭量

▲他们以前住的桦树皮屋,住树屋,穿兽皮形容的就是鄂温克族

▲高的房子是仓库,放有工具、衣服、粮食、火、枪支弹药等补给品,四五十华里就有一个,同时也没上锁,人们随时可以上去使用,下次路过再补回去就好了,用鄂温克族人的话来说就是人和人不分你我

▲驯鹿很乖巧也贪吃,只要有苔藓吃怎么都可以

▲驯鹿很乖巧,大多数只坐在地上一动不动,也不害怕生人。但他们说现在仍然有野生动物像熊和狼攻击鹿群

▲一袋要块钱的鹿肉干,吃起来很硬,也没什么特别的味道

▲进入内蒙古之后,森林的覆盖率减少,出现了一片油菜花田

▲额尔古纳的一切干净得像壁纸一样,这么美的画卷铺在面前,让人舍不得打破这一片宁静

▲抵达内蒙古的第一站—额尔古纳,市政府造型倒不是很有当地特色

▲和俄罗斯相邻的城市建筑都有些异域风情,塔尖高耸且色彩缤纷

▲随便一处风景都是一幅油画,都忍不住拿出相机拍几张,如果不赶趟,可以给自己和大自然留一段相处的时间

▲路边有很多娱乐场所,可以骑马、射箭、开沙滩车等等,还有蒙古包造型的住宿和饭店,方便游客和草原亲密接触,形式上体验游牧民族的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